數年前筆者寫過一篇短文粗略地討論東浩紀的《動物化的後現代:從御宅族看到的日本社會》內容。後來由於本書發售繁體中文版,並邀請東教授來台演講,故我也在AniArc寫了一篇專欄介紹這本書,後應本書出版社與TOCCA(台灣御宅文化交流協會)的邀請,為本書寫一個評論。但由於在下事務繁重,導致嚴重拖搞,東浩紀教授來台的兩場演講均已經圓滿落幕,書籍也已經上市
故筆者認為此時再詳述本書的內容並無太大的意義,加上東浩紀這次來台演講內容中,他也修正了這本十一年前出版的作品;換言之,作者本人對於此書的立論也有所改變,筆者便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探討:在這本書問世十一年後的今天,御宅文化有了怎樣的變化?今日的高速且普及的網路資訊與溝通方式又是否改變了本書的論旨與型態?
Part I 導論
《動物化的後現代:從御宅族看到的日本社會》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在討論御宅族的特徵與後現代主義之關係。相較於其他著作在為御宅族「正名」,東浩紀的作品更著重於為何會產生「御宅族」這種新興的族群?
他認為御宅族這種高度視覺化、資料取向、帶有一定程度反社會化傾向的族群,本身就是一種後現代主義的顯著特徵。換言之,東浩紀採取的作法並非是替「御宅族」澄清,而是論說「御宅族的產生乃是當代社會思潮發展下的必然現象」。
所以根本不需要污名化,這是自然的現象,甚至可以作為一個文化研究的重要對象,重新賦予了學術與正典的價值意義。
本書的第二部分〈資料庫式動物〉則為本書的核心做在。東浩紀認為後現代主義形成了一個龐大交錯資料庫,而御宅族在欣賞動漫電玩時,依靠的不是「理性」與,而是一種類似動物的「直覺」與「需求」,這使得讀者(觀眾、閱聽人)從傳統的「知識人」層級的欣賞作品轉變到「動物」式的反射式欣賞作品,如本書寫到:
「不知不覺被訓練成只要看到少女的插圖、貓咪的耳朵、女僕裝,性器官便會感到興奮。」
例如看到「傲嬌(ツンデレ)」的詞彙或角色時,就會自動聯想到類似的角色,甚至大喊特定的詞彙,而不管之間是否有任何聯繫,直接將起串連在一起。
第三部分〈超平面性與多重人格〉則是前一章的技術層面分析。作者利用網路資訊的特殊性來解釋「看得見」與「看不見」之間的對立。作者在其中指的是相同的內容,但因為不同的網頁語法,在不同的介面與瀏覽器中就會呈現不同的效果與方式;而作者認為,網路上的資訊,就像是「平行世界」一般,東浩紀之所以使用「平行世界」一詞來解釋,正在於「平行世界」中的每一個都是「事物」都是真實的存在,彼此可能相互影響,但又沒有真假之辨。
Part II 轉變:十年之後的過度武裝
綜觀這本出版於21世紀初期的作品,東浩紀試圖將御宅文化與御宅族套入當時最流行的後現代理論當中,論證御宅族可以作為今天最熱門思潮理論的最佳索引。其言下之意就是:
今天學界願意耗費無數時間心力去研究後現代主義,並出版無數的專論作品,不就論證御宅文化也應該可以被同等對待,以大雅學術殿堂來加以對待。換言之,御宅文化是有價值研究的。
但在2012年的今天,後現代理論雖不至於乏人問津,但確漸成昨日黃花、失色不少,讓位於其他新興思潮與論說。近來熱門的文化研究,也逐漸著重於多面相角度開展,對於後現代主義的反文本脈絡抱持懷疑的態度;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下,資本主義與相關思潮理論的重新洗牌研究,故在這次東浩紀的演講中,他便提出了「這些御宅的研究,除了自己喜歡、高興以外,其價值在哪?」
如果說十年前這本書的寫作目的是賦予御宅文化正面的學術意義,那今天則在重新檢討這十年來的發展脈絡。東浩紀認為,從他之後迄今有許多研究者(不管是大學任教的正統學者,抑或是純粹興趣的業餘、網路寫手),動漫研究已經在這十年間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增加,作為日本舉世象徵的軟實力,ACG 產業更是蓬勃發展,為了愛、作興趣又有何不可?
東浩紀隱約地指出:正是因為現代的許多研究純粹為了興趣和「愛與萌」,很可能不斷套用符號學等學術理論,反而剝離了與現實的關聯與價值連結。為了愛與興趣作研究沒有任何問題,自己高興就好,但脫離了價值和現實社會的連結,那與十、二十年的污名現象有何不同?以前認為阿宅就是在專研一些沒人懂、自我封閉、反社會化的玩意,而今天同為如此,差別只是多了一層叫做「學術理論的糖衣」。
我不認為 ACG 研究必定要「文以載道」,後來傻呼魯同盟的召集人JOJO也表明了同樣的立場,作興趣沒什麼不好的;但若因為這段時間附加的「學術化武裝」後,而認為我的 ACG 研究就是有深度,並以此來否定、輕視那些不解 ACG文化的人,那和二十年前那些「你們這些大人都不懂動漫文化」的呼喊,本質上沒有太大的改變與進步。
作為一個有在寫研究論文的學者,我沒辦法否定理論的存在。但我認為學術理論與專有名詞就像是《新世紀福音戰士 EVA》裡面那套「刻意標示的漢字」:《EVA》的一個顯著特徵不就是那個日本人根本念不出來的一長串漢字嗎?幾年前上映的新劇場版:序,還有一個完整的「註釋版本」,把電影中所有的裝備、武器,連軍人B 都放上「註釋」。
這種註釋就是一種明顯的學術化的過程,讓你覺得「好像很厲害、似乎很專業,彷彿很高深」
我認為,這套「好像很厲害、似乎很專業,彷彿很高深」的過程,就是今天動漫研究失價值的原因之一,或許也是東浩紀批評之所在。或許我們應該回去寫快樂、感興趣的文章,討論動漫與日本、台灣社會現實之關連,而忽略這些複雜深刻的符號學吧。
有愛,就不需要過度裝高深。
Part III 鋼彈與EVA
接下來我也想談一下有關御宅文化的演變。在《動物化的後現代》中,許多觀點也有所轉移。例如作者用來論證資料庫化與大敘事的一個證據是《新世紀福音戰士》不會重拍、也不會考慮製作續篇。
在東浩紀的《後現代的動物化》中,他將《EVA》和《機動戰士鋼彈》列為對比,他認為鋼彈迷會投入故事觀與設定中,然後自己補完和詮釋,而 EVA迷則不理會這一點,只會對二次元創作(包含情色的同人作品)感興趣,用作者的話來說:GAINAX的「新世紀福音戰士」是一個沒有故事的情報集合體,讓每位觀眾可以盡情將情感投射其中,用自己的喜好去解釋。所以作者寫到「EVA並沒有續集、也沒有製作的打算」(繁中版,頁61-63)
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EVA》不僅重拍了新劇場版,而且還「改很大」。從第一集開頭的使徒後退一碼開始,到了第二部的「破」,不僅是角色設定和故事情結,可以說僅保留了基本的架構,整個內容都大幅更新,不愧是「破」。何況還有尚未登場的兩部,這個九十年代的經典作品,最終,會變成怎樣呢?費人疑猜;或者說,根本不只是「大破大立」,而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這樣利用過去觀眾熟知的刻板記憶,重新編織神話、改寫劇情,我認為東浩紀在原書所說的部分依舊正確(在後來他的著作中也有修正了部分觀點),但我更認為 GAINAX 和庵野回頭以原作者的身分來解構自己過去的作品,並執行二次創作,這一作法其實是刻意要「去資料庫化」的過程,甚至有再造屬於自己新的大敘事的可能。
目前尚未公開全貌,我們無法得知新 EVA 劇情的最後走向。但就以鋼彈為例,假設富野決定重拍機動戰士鋼彈,然後最後的結局是「阿姆羅其實是夏亞的父親」,觀眾會有怎樣的感受?重新建構了新的敘事結構,由作者自己親手完成真正的「超展開」。
當然,鋼彈應該是不會這樣搞,但是尚未完成的新 EVA,會走向怎樣的結局,我們難以窺見全貌。
Part IV 「全部都是真的」與「無法分辨何者為假」
在這次來台的演講中,東浩紀特別強調了311日本東北海嘯大地震的影響。他認為這次311對於整個御宅族文化將會有巨大的影響。以東京為例,東京是日本的首都,也是國際知名的大都會,在動漫電玩作品中,以東京為舞台的作品比比皆是,不管是荒廢末世舞台的《東京叢林》,抑或是重構政治體系的輕小說《東京皇帝》。
或許你不曾造訪東京,但透過電玩動漫,其實你心中已經認識了這個都市,這頗有薩伊德(Edward Said)所謂的《東方主義》論點。東京這個城市的面貌在動漫中可以變來變去,但在現實中卻固定不動。東浩紀以便利商店為例,認為這是一個「不會終止的日常」的象徵。不管任何時刻,便利商店都24小時全年無休地開放,當事物長時間不變動,很容易會失去時間的理解痕跡而被認為是理所當然、想當然耳之永恆。
但從311地震那夜之後,東京的整個面貌有了顯著的變化,夜晚的東京因為節電而不再明亮,便利商店也提早打烊,整個城市的面貌有了顯著的差異,「不會變動的日常已經變動」,以往在動漫中才可以看到的都市面貌變異,今天就體現在現實之中。如果把這一概念無限放大,就會形成「全部都是真的」以及「無法區分何者是假」的辯證。
今日動漫中經常可以看到「虛擬與現實」、「靈魂與肉體」之間的討論,近來受歡迎的《刀劍神域》等作品,也都在討論已經難以無法區分何者是真實,何者又是虛擬。「無法區分何者是假的」,這一命題表示該事情有真假之分,只是我們難以或不能分辨,但若「全部都是真的」則表示「區分真假」乃是沒有意義、或是不能有意義的行為。回到本文最前面所討論的平行世界,如果「虛擬」與「現實」世界從相互對立轉變成為平行的全真世界,是否區別真假就不再可能,也沒有意義?
再多嘴一點,如果從這兩個觀點去看《命運石之門》,其實可以注意到一些少人注意到的面相…
Part V 強勢的角色文化
最後筆者要談一下對於本書資料庫化的發展,這部份也是我在這次論文中所闡述的觀點。所謂的資料庫化是指我們透過特定的象徵與元素來辨識角色,而忽略了原創的存在。例如女僕,只要有過膝襪、絕對領域、黑白相間的背心、摺葉邊的蓬裙的話,就可以聯想到這是女僕。
我同意這一論點,但筆者認為在今天病毒式的網路傳播之下,有兩種現象形成,其一是如同上述的資料庫化特徵,但另外一種則是成功的強勢角色霸佔了某些特徵的「共有性」,轉變成為單一或少數角色的「獨有性」。以下圖為例,這是筆者臉書上分享的圖片,有近千人點讚,發文者說「他在《妖精尾巴》中發現了魯夫」
試問,是真的《ONE PIECE》的魯夫出現在《妖精尾巴》中,還是草帽變成了魯夫的專屬特徵?由於《ONE PIECE》的大受歡迎與網路的無限傳播,戴草帽、紅上衣或是牛仔褲這些象徵元素已經變成魯夫所獨佔,任何動漫的角色只要帶起草帽,就可以被認定是抄襲或模仿魯夫嗎?
上圖是把《輕音 K-ON》的中野梓頭髮改成初音的顏色並加上粉紅色的專屬髮圈,這是梓還是初音?你的聯想中會直接浮現特定的角色象徵?如果我們剝奪外表的服裝,例如下圖,我們能馬上知道這是什麼角色嗎?
刻意選了入浴圖就是要避免服裝元素等「資料庫」的干擾,黑色長髮、有點傲嬌的角色,幾乎當今熱門的動漫都有類似的角色,那我們如何區分?上文提到的女僕,不也是如此?透過刻板的服裝元素來判斷這是「女僕」,而不是「護士」或其他角色。這不也說明了:
因為目前沒有哪位女僕角色可以強大到如同魯夫的草帽或初音,可以霸佔這一元素的「共有性」而成為自身的「獨佔性」。
換言之,我認為在當代網路傳播的過程中,動漫角色將會兩殊:除了原有的資料庫化將會把所有的角色分殊成一些固定性的象徵元素外,一些強勢的角色將可能會獨佔了某些特徵的話語權,形成兩種分殊的現象逐漸發展。
三平也是戴草帽、紅衣服和牛仔褲阿!怎麼沒人質疑尾田是抄襲這個角色?
作為一本討論御宅文化與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的書籍,雖然已經發行十一年了,但許多觀點依舊歷久彌新。且能在台灣出版繁體中文版,更是件難能可貴的事情,或許這也代表臺灣社會開始接受、正名御宅文化與ACG之重要性。這不能不歸功於一路走來努力推廣的個團體與組織,以及所有喜歡這一塊、願意為此付出的所有人們,
在此推薦此書。
—-
INDEX
In Search of Your Name:論怪物
http://blog.xuite.net/tuyu/MIYU/9592233
In Search of Your Name:死亡筆記本的邏輯錯誤
http://blog.xuite.net/tuyu/MIYU/7949320
EVANGELION新劇場版:序~少年變成了神話
http://blog.xuite.net/tuyu/MIYU/17160404
日本動漫的現代社會文化意涵:研討會與議程
http://blog.xuite.net/tuyu/MIYU/63591688
劍魂全論:那些流著鮮血的戰士們
http://blog.xuite.net/tuyu/MIYU/21870378
Code Geass 反逆魯路修R2:回歸於零,再迎天明
http://blog.xuite.net/tuyu/MIYU/18562531
(本文原載於 RainReader’s Mem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