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日本音樂媒體使用情況調查報告書 國中女生VOCALOID CD購入率高達26%

社團法人日本唱片協會公開了2012年度的日本「音樂媒體使用情況調查報告書」。

這個調查以各個世代間的比較與趨勢分析的兩種不同觀點,來試圖掌握從音樂軟體與付費音樂配信等音樂傳播媒體的市場需求,從1986年以來持續實施,今年為第27年。

在每個商業分析網站中大多一面倒地在感嘆CD等媒體銷售量縮水的同時,今年值得注意的部分是加入了以初音未來為主的VOCALOID音樂類型、並且揭露了一些令人吃驚的數字。

調查實施概要:
對象12~69歲男女 (國中生由監護人代為回答)
調查對象:日本全國
抽樣方式:internet
樣品數:4,948
調查日期:2012年8月

     | 男性 | 女性
———————–
中学生  | 207 | 236
高校生  | 355 | 376
大学生  | 366 | 314
20代社会人 | 306 | 310
30代社会人 | 310 | 310
40代社会人 | 310 | 310
50代社会人 | 309 | 309
60代社会人 | 310 | 310

1. 2012年3月~8月間,日本國中女生的VOCALOID樂曲CD購入率在新專輯高達了26.6%、付費音樂配信則高達21%;國中男生與高中男生則集中在新品單曲與付費音樂配信,各有18.5%與14.1%。

此外對國高中生而言,VOCALOID更在配信類之中次於偶像團體、J-POP、動畫之外,為第四個主要的音樂認知來源。

 

2. 以年代分的話40歲以上幾乎沒有VOCALOID相關消費者,20~30幾歲之間還有2~3%、超過40歲就一口氣減少到非常低的數字。

這個調查透過網路,各個年齡層的人數也大致調整成相等數量。換句話說,透過internet為主的這個調查顯示,日本每5位女性國中或者高中生之中就有1位在2012年3~8月之間購買VOCALOID相關樂曲專輯。

當然在這個調查之中也顯露出internet動畫網站已成為年輕族群最主要的新曲資訊來源,特別是2012年之中高達16.9%的新曲CD購入、或者是21.6%的付費音樂購入,其契機來自免費動畫網站。

其中,VOCALOID相關音樂的付費產品總佔有率約達日本音樂市場的3%。
(2012首次統計,本報告書亦第一次言及「初音未來等VOCALOID樂曲」)

付費音樂媒體的購買率持續地減少、特別是40多歲的人;以及聆聽免費音樂的比例增加、就算有音樂檔案可以下載影響較大的仍是動畫配信網站。

但不論付費免費,群眾多多少少對音樂表達了一定程度的關心;真正不關心音樂的只有不滿5%前後。

最後,演唱會等活動的參加率持續提高,在Live的參加層之中甚至包含約四成不購買CD的群眾。

 

livetune×初音ミク精選輯《Re:Dial》

這個世代國中女生對VOCALOID的廣泛認知,在網路上也引起了討論。
國中女生在五年前毫無疑問地是小學生,「聽VOCALOID長大」或者說「VOCALOID NATIVE」族群的存在已經不是空談。

以這個比例來算的話,唱片協會的調查上大略可看出買CD的族群大約是全體的1/3前後,所以推論全體VOCLAOID聽眾大略是會買VOCALOID CD的人的三倍。估計大約是200到300萬人,高估也應在500萬人以內;雖然唱片協會的調查並未納入小學生,但是加上去也不應該差太多。

此外聽眾與「聽過VOCALOID」並沒畫上等號,所以「聽過初音未來」的人遠大過這個數字是合理的。
這個數字也與過去YAMAHA調查有持續創作的VOCALOID P大約兩萬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大略是100個VOCALOID聽眾裡面會有1位實際用VOCALOID進行創作的比例、如看繪師的話則是1:10。
當然這個1:10:100的比例關係多少有一些誤差,只是大略上的規模感。

由於VOCALOID大部分曲子可以免費聆聽,造成市場本身營業額並不大;但是動畫網站的傳播能力足以與傳統CM、電視節目或者動畫節目相媲美則是不爭的事實。「在YOUTUBE上看到喜歡就去買CD」這句話現在連日本唱片協會也難以否認,畢竟Google也是廣告公司,這也相當於廣告業的版圖變化。

在過去錄音媒體販賣本來是販賣LIVE的紀錄,在90年代則變成新曲的管道,日本包裝音樂媒體產品販賣的商業模式在90年代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是如果跳過90年代的話,70~80年代與00~10年代來看,並沒有極大的差異,也就是說90年代反而是特異的泡沫化。

過去LIVE被當成唱片的宣傳工具;現在LIVE的營業額開始回升,又開始回到單獨以LIVE為營利基礎的商業模式。

你想要聽的是怎樣的音樂呢?

 

參考連結:

 

(CD圖片來自flickr

Loading Disqus Comments ...
Loading Facebook Com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