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楓華宴3】社團專訪 平行世界 二胡阿隆

東方楓華宴3的社團專訪來到最後一篇,為大家帶來的是二胡阿隆!與其看文字介紹,不如先藉由下面的演奏影片了解:

 

Q:請介紹社團

平行世界到現在有兩、三年了吧。原本只是普通出同人誌的社團,經營了有十年以上吧。到後來攤主打算收攤,換我以音樂的內容繼承社團。打算試試看以同人CD的形式作音樂的內容,一開始還放在女性向區塊。

 

Q:那時候的CD是什麼內容呢

第一張是鋼琴,是能登麻美子以及School Rumble鋼琴編曲,那時候還有碰鋼琴,聽到音樂覺得好聽就作作看。

 

Q:原來還有鋼琴,現在大家對你印象都是二胡為主 

其實我本來就是拉二胡,高中開始拉二胡到現在,大概有十年吧。

 

Q:比較好奇「同人音樂CD」他的銷量是看原作品?還是樂器?還是奏者呢?

我也不知道,所以前面三張都在摸索,這個圈子到底是什麼狀況。在V家還沒出來的那時候,我有去過Comike看同人CD的狀況。當然沒有V家,東方少數,大部分是sample跟DTM,隔年又去了例大祭。我去日本觀察音樂攤是什麼樣子、什麼攤位、什麼氣氛、什麼內容…對「素材類」的印象尤其深刻。日本的音樂同人攤位,很接近原創攤的氣氛,這邊那邊一點一點…覺得還沒有一個市場的感覺。 

 

Q:那時候已經玩過東方了? 

我作到第三片才首次作東方,題材是《紅魔鄉》。那時候只是想做看看,研究配對、角色、原作劇本等等,把角色配對怎麼樣子的給搞清楚。

我認識東方音樂是因為「niconico組曲」在裡面有使用《東方永夜抄》的一首編曲「狂気の瞳 ~ Invisible Full Moon」,另外還有一首魔理沙「魔理沙は大変なものを盗んでいきました」,我對這首的印象是從下載flash的時代,最開始碰到東方是這個。

後來再碰其他流行的東方曲,抓譜的時候由曲開始,慢慢回溯原作角色是怎麼樣,從看MV抓到感覺,再去搜尋資訊,漸漸把東方的世界觀建立起來。後來終於把《紅魔鄉》破關,不過玩過《紅魔鄉》就沒力了,我盡力起碼可以玩到不接關破關,後來才知道《紅魔鄉》還算難的。《妖妖夢》太長了,從頭打到尾要30分鐘。

 

Q:從《東方》開始在臺灣紅起來之後,大家會比較注意《東方》的編曲CD嗎?

就我到現在的觀察,覺得《東方》與「同人音樂」已經有不同的分隔了。《東方》的數量與產量已經可以獨立出來,可以說是泛同人音樂的一塊。在例大祭分三個島,其中一個同人音樂島、甚至裡面還分類別,例如classical、band、小樂器的什麼的…很明顯的感受到有分類。以這個情形來說,喜歡東方音樂的族群已經出來了,它已經不只是同人音樂,下面還可以再分類。甚至我講的,還是我兩、三年前去的狀況。

 

Q:覺得東方音樂吸引力在哪?

現在的話在於改編。原曲的魅力當然是有,這是肯定的。那我為什麼強調改編,是因為,東方原曲很有魅力;但是現在來說,改編還比較有魅力。像是「這曲竟然可以做成這樣,還很好聽!」的感覺。

畢竟,一個作品被改編已經算是稀奇、少數,東方則有大量改編,再加上各種不同要素、由不同人作會有不同的亮點。這些都是建立在原作本來就很吸引人的前提下。例如說有一張k-waves社團出的,它是塞爾特音樂,10點開賣10點半完售。開場攤位一拍手,前面出現一條人龍,竟然在30分鐘內完售。

 

Q:為什麼會這麼熱門?

這應該是市場問題,我第4張才使用壓片在「絢櫻祭」出的CD賣量也很驚人。但是要我說為什麼,就像是,有些CD忽然會爆紅,不討論原因,但是現象是如此。我第3張出的是《紅魔鄉》,當時還是使用少量的燒片法,但是再版了三次,那時候讓我覺得,下一張似乎可以用壓片。那時候市場新鮮,東西有吸引力,忽然抓住觀眾的目光。後面的CD比較沒有這麼亮眼的效果。

 

Q:後面就比較不顯眼了?

對,因為前面是0,忽然大家發現了有這東西。就像唱片業有「第三張魔咒」。周杰倫、蔡依林…第一張CD暴紅、第二張CD趁著第一波的勢,賣得還好,第三張會慘兮兮。所以我同一個主題不會作到第三次。

 

Q:「第三張魔咒」是很有趣的例子,即使是換樂器換譜也不做第三次嗎? 

同一個主題不做第三次。例如說我第一張是《東方二胡紅魔鄉》、第二張是《東方 靈知的二胡信仰》再來是《東方絲竹夢》以及《東方絲竹夢 貳》,再來是《東方二胡 文文音誌》下一張是《東方二胡 天之風》,接下來是《東方玲瓏》。

 

Q:你覺得你有抓到出音樂作品的方向嗎? 

我有一陣子是一年出4張,練功拼CD量。但是出同人音樂作品,最難的是同人音樂的門檻比較高,因為CD壓片下去的成本會比一般同人誌大。

同人玩到後面真正的成本,不是賣量也不是售價,是庫存。其實,大家在購買前考慮的不是價格,而是作品的價值,社團一定要提昇質感。與其要考慮營收或是成本,不如想辦法提昇質感,才有辦法提高價值。

 

Q:台灣的同人場對同人音樂接受度有變大嗎?

肯定是有變大。以前不知道市場在哪,他需要時間培養,在那個位置知道有那個攤位,會帶起觀眾的印象。

但最重要的是,先讓「同人音樂區」產生。如果這些社團分散的話,造成的效應會很弱。台大這麼大400多攤,怎麼會被看得到?

有一次我的CD去日本,但是擺在一般攤位之中結果非常慘;後來有另一個朋友協助,他是擺在音樂區的,雖然帶去的沒有到100片,但是11點就沒有了。

如果要振興同人音樂,販售會需要有一區叫做「同人音樂區」,也要同人社團有一個量,社團自己也要有產量,不能間隔太大。例如今年FF來看桌上一片,PF來看一片…一年過去了還是一片。日本如果一場兩場沒有新作的話,社團是會被忘記的。台灣社團雖然競爭沒有那麼激烈,但也是會被忘記的。

同人社團想要作起來,品質可以妥協,但是一定要努力創作。最廣義的同人是個人自費創作,既然是個人製作,多少會有瑕疵與限制。先去達成在這個限制下,同好能接受你的作品。

這點不是只有CD而已,同人誌也是,10幾頁100多塊;如果題材打到我的最愛,打到重點,其他就可以妥協。不要太誇張的程度下,大家都可以接受。

 

Q:原創CD跟東方arrange CD比起來,在銷售上會有什麼不同?

肯定是差很多,畢竟《東方》是熟悉的題材。例如說去外面買CD,如果不認識,再好都不會接受。所以雖然是賣CD,但是要加一些附加價值,讓他覺得可以接受。這個作法跟商業音樂是一樣的,這是市場事實,當然也可以你爽就好。我覺得,我想在音樂上好好的精進,所以上課學到的新技巧就用進去,增加作品的品質。

 

Q:如果今天有音樂系的學生想投入試試看,有什麼建議嗎?

我覺得都一樣啦,跳下去再說,不做也不知道。平面媒體同人誌現在發展不錯,有許多廠商,以及討論、經驗可以分享。但是CD還沒有,都需要靠自己的經驗。這些事情就是投入同人創作的第一關,找廠商、學習如何製作。其實壓制CD的部份都還好,現在的問題在於怎麼開始,數位音樂本來就是一個難關。

我去選修音樂系的midi課,30個人25個是外系。老師講樂理25個霧煞煞、老師講程式換那5個霧煞煞,上機之後全部傻,只看得懂五線譜。即使是老師,來上這個課,關卡不是五線譜、不是軟體…第一關卡在硬體設定。當我升級我的編曲軟體,需要Windows 7,卻遇到Windows7 的HDMI搶音效卡設定,花了一個禮拜還沒搞定,甚至都還沒開始作音樂!

 

參考連結:

Loading Disqus Comments ...
Loading Facebook Comments ...